短文网

短文/随笔/诗歌/散文/心情/作文/唐诗/宋词/故事/成语/日记/语录/哲理

历史故事《丁忧的功能:腾位子》

感谢幻寂发布历史故事《丁忧的功能:腾位子》,内容如下:

“丁忧”的丁,解释为“当”,也就是遭遇的意思,所以字面上讲,丁忧就是遭遇忧伤。实际上,这个词不会泛指一般的忧愁伤心,和小老百姓也没什么关系。多数时候,丁忧是指父母去世,官员就要回家奔丧并守孝三年。

唐宋以后,尤其是宋以后,朝廷对丁忧的态度,和汉朝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汉朝是朝廷不要求官员守丧,但到了东汉,官员常主动要求守丧。唐宋以后是朝廷立法规定,官员需要守丧,但经常有官员想逃避守丧。

从汉朝到清朝,理论上讲都是尊崇儒家思想的,对孔夫子的教诲,态度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赞美的人,说宋以后对孝道的理解越来越精深,所以丁忧制度就严密了;批判的人,则说宋以后中国社会越来越缺乏活力,才会这么强调“三年之丧”这个蠢规矩。

但也可以有个更庸俗的解释:官场资源僧多粥少,借着丁忧,可以趁机要求一批人给另一批人腾位子。

秦汉时代,是中国官僚制度初创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官僚体系:看缺陷,是有些地方规定得不细,奖惩制度都比较简单粗暴;好处,则是简洁明快,通常是因事设岗,也就是大多数官员都有比较实在的工作,也没有大量的候补官员。这种情况下,有人丁忧离职,怎么找人接替他的工作是个麻烦。

宋以后就不同了,官僚系统不断膨胀,因人设岗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尤其是有了科举制度这样稳定的选官体系之后,也就意味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产生一批有当官资格的人。取得做官资格的人排队等官做,叫作“补缺”,但朝廷哪有那么多“缺”给他们?今人很容易觉得,三年之丧的很多规定,显得非常多余,但重要是,大多数官员也很多余啊。

要缩短等候补缺的队伍长度,最简单的办法是减少科举的录取名额,还有减少科举以外的入仕途径。但这么做的话,显而易见会引爆舆情,骂声一片。但要求官员丁忧就不同了,这件事完全符合儒家的价值导向,说起来义正词严,而又能创造一批的官位空缺。

宋仁宗时代是科举制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丁忧制度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代的一份文件,就很能说明问题:

今执事盈庭,各务简见,况无金革之事,中外之官不缺,(夺情)不可习以为例。望自后并依典礼,三年服满,得赴朝请。(《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

大意就是,官员队伍人很多,事儿很少,让他们回家给去世的父母尽孝吧。不便明说的理由大概是:你去守丧,空出来的岗位我可以安排给其他人,反正说实话,科举出身的官员对怎么处理行政工作,大多数人都挺业余的,谁干不是干?

虽不能说各生欢喜,但确乎是一别两宽。

所以我们看到,历朝历代,对文官丁忧的要求,总是比对武将严格得多,到了明代,甚至明确规定,不许武臣丁忧。一方面,这是偃武修文的文化氛围里,默认对武将的道德要求可以比对文臣低一些;另一方面,大量过剩的情况也仅存在于文官队伍里,武将更强调专业性,要是前线有战事,突然指挥官要去守丧,引起的麻烦要大得多。事实上,明太祖之所以明文规定不许武将守制,也正是担心他们借亲丧为名,逃避战事。

医官、外交人员、各地方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职事官,这些工作具体,高度依赖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岗位,实际上也都不提倡丁忧。

而对庞大的文官队伍来说,丁忧也是个可以接受的结果。要突然中断仕途,固然是重大损失,但是第一,守丧期间,在职官员的权力你是没有了,但行政级别还在,待遇也还可以领一些(不同时代不一样,官员级别不同不一样,具体说的话非常复杂),翻检各种文献,可以发现官员们对守丧期间日子的艰难,抱怨是铺天盖地,但抱怨得凶,正说明远不到掀桌的地步;第二,你丁忧别人也要丁忧,如果看见你讨厌的人丁忧了,幸灾乐祸的快感,可以补偿很多损失;更重要的是:如果是更高级的官员丁忧了,对下面的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升迁的机会。

所以,丁忧守制,成了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一个结果。

由此又可见,一套规矩不管本来多没有意义,但它既然被赋予了神圣性,那就会慢慢附着上错综复杂的利益,于是大家也就越发觉得它神圣不可侵犯了。

随机推荐:
高档礼品送领导 红色裤子女 电脑显示器4k 拉比官方旗舰 成人摇摇椅 钓鱼小药 黑坑鲤鱼 行车记录仪内存卡 黑色裤子女夏薄款 古装男 书生 侠客 汉服 一周岁宝宝生日礼品 反季毛呢大衣 直播项链 床上下双层大人 实木 室内花架 铁艺 云南玫瑰花 红茶特级浓香型 实木 木蜡油 黑色一字领露肩上衣 壁画 客厅 挂画 北欧风格 李宁双肩包 更多精选文章>>>

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

本站使用慈云数据中国香港服务器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本站纯公益性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